
从一穷二白到引领全球,中国水电工程发展在刘家峡、葛洲坝等工程中艰难起步,一路进化到三峡大坝等超级工程,智能建造、特高压输电技术更领先全球。如今雅鲁藏布江下游超级电站宣布开工,不但改写中国能源格局,更要以澎湃的水动力,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智能。
酝酿多年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(下称「雅江水电」)近日宣布开工,为中国能源史写下新篇章。这个规模超过3个三峡大坝的超级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,主要采取截弯取直、隧洞引水的开发方式,建设5座梯级电站,总投资约1.2兆元(人民币,下同,约1683亿美元),将可满足逾3亿人用电。
最高、最陡 要人定胜天
雅鲁藏布江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,穿越了地球上最长和最陡峭的峡谷,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水电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,但为了开发这堪称亚洲最丰富的未开发水资源,势必得上演一场「人定胜天」。
大公报报导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浩表示,雅江水电工程采取截弯取直、隧洞引水的开发方式,优势在于可直接利用的水更充分、效率更高。另有专家表示,这一方案旨在最大限度减少地表扰动,保护高原生态环境。此外,项目采用了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,确保下游国家的水资源利益不受影响,体现了中国作为上游国家的责任担当。
中国驻印度使馆临时代办王雷此前在印度媒体发文明确指出,雅江水电工程建成后,可以通过「雨季蓄洪、旱期放水」使得径流在年内的分配更加均匀,帮助下游防洪减灾。同时,中国对跨境河流开发全流程秉持负责任态度,奉行开发利用与保护政策。
5座梯级电站 施工困难
报导指出,雅鲁藏布江在中国境内全长2057公里,分上游、中游、下游三段,落差达到惊人的5435米,是全世界水流落差最大的大河。有消息显示,这一「超级水电工程」的投资金额之巨、施工难度之高、耗时之久、影响之广,都将创下历史纪录。
据了解,雅鲁藏布江流域干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近8000万千瓦,其下游大拐弯地区更是「世界水能富集之最」,在50公里直线距离内形成2000多米落差,汇集了近7000万千瓦的技术可开发资源,规模相当于3个多三峡电站(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)。今次雅江水电工程采取截弯取直、隧洞引水的开发方式,建设5座梯级电站,预计装机规模约6000万千瓦,每年可提供近3000亿度的清洁、可再生、零碳电力,足以满足逾3亿人年度用电需求,也将为中国能源领域树立新的里程碑。
要截弯取直 采隧洞引水
在高山峡谷地区,一般导流或输水采用隧洞形式。业内人士表示,雅江水电工程采用截弯取直、隧洞引水模式,具三大优势。首先是生态友好,通过隧洞引水避开敏感河段,减少对鱼类洄游和生物多样性干扰。其次是发电效率最大化,截弯取直可缩短水流路径,提升落差,增加发电潜力。第三是地质适应性,西藏高原地质复杂,隧洞技术能规避滑坡、泥石流等风险,确保工程安全。同时,雅江水电工程结合数字化、智能化调度系统,进一步体现中国基建技术成熟度。
报导称,雅江水电开发历经了数十年的深入研究,充分考虑区域地质环境,开发方案已规避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和流域重大地质灾害链。工程建成后,可以有效减少江水对河谷的急速深切剥蚀,使河流地貌演化逐渐趋于缓慢、稳定,最终会减少地质灾害发生。
北斗定位 多样技术创新
另据媒体报导,面对当地高原复杂地质条件和恶劣施工环境,工程建设采用了多项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。投入全球首台高原型超硬岩盾构机,克服高海拔、低氧环境下的施工难题;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大型构件的精准吊装定位,精度达毫米级;运用智能温控混凝土技术,可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开裂,确保大坝质量;导入水下机器人检测系统,高效完成水下工程检测任务。
这个斥资1.2兆的超级工程除了直接带动当地工程建造、物流运输、商贸服务等产业快速发展外,也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,提升当地电力、水利、交通等基础建设水准,为西藏经济注入新活力。除此之外,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表示,工程建设将带动多个行业受益。首先是电力设备制造业,包括水轮发电机组、变压器等需求将会激增;其次是工程建设行业,包括建筑施工、工程机械等;最后是输变电行业,需要建设大规模电力外送信道。
超级电站Q&A
雅江落差有多大?
全球所有大江大河中落差排名第一,其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,海拔高度5590米,最终注入印度洋,入海口海拔接近海平面,全长2057千米,总落差达5435米。
水电站选址何处?
墨脱水电站选址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大拐弯处,从大拐弯入口的派镇(海拔2900米)至背崩乡(海拔860米),短短50公里内落差有2000多米,至巴昔卡处(海拔155米),相对落差更是达到2700多米。
水电站发电量多少?
这一段水能蕴藏量总计高达9361万千瓦,约占到雅鲁藏布江全流域的82%,技术可开发资源近7000万千瓦,规划装机容量6000万至7000万千瓦,年发电量可达3000亿千瓦时。(数据源:大公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