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国官媒央视日前才刊文,指泡泡玛特的IP玩偶Labubu「盲盒热」,折射出世界对中国制造的认可;但人民日报20日刊文称盲卡凭借「未知惊喜」吸引未成年人,诱导他们沉迷于非理性消费,直指这是精心设计的「商业陷阱」,呼吁加强监管盲卡盲盒。泡泡玛特股价20日收盘下跌约5.23%。
泡泡玛特的IP玩偶Labubu红遍全球,其中一个卖点是以盲目的方式出售,其随机性及不确定性增加了消费者开箱时的惊喜与期待,激发消费者收集商品的欲望。
央视14日以「LABUBU一只难求!中国潮玩,何以潮向世界?」为题发文,指Labubu是集明星效应、社交传播、盲盒玩法、二级市场、品牌联名于一身,多重赋能推动迅速「出圈」。文章并指出,Labubu的暴红「折射出的是世界对中国制造的认可」,也代表着「Made in China」向「Created by China」的进化跃迁。
但人民日报20日则以「盲卡盲盒哪能『无拘无束』」为题发文,指这两年继盲盒火爆后,盲卡凭借「未知惊喜」的卖点,迅速在儿童青少年中走红。非理性消费在儿童青少年中屡见不鲜,部分孩子为了追求稀有卡牌,单次消费高达人民币数百元甚至数千元。
人民日报以「盲卡盲盒」入题,不过未详细介绍近期以泡泡玛特为主的火爆盲盒营销;文章称,盲卡早已超越简单的收藏功能,变成儿童青少年社交圈里的「硬通货」,为了在社交中不「掉队」,不少孩子省吃俭用,甚至与抽到卡的同学高价交易。
天津王先生表示,带孩子王小萍出去逛街,见到盲卡店就非要买;晚上回家拿平板说看网课,「其实偷偷看盲卡直播」。初中生王小萍说,自己追「原神」的盲卡,「一周100多元(人民币,约3.9美元)零花钱都花在这上面了」。
文章形容直播主以夸张的表情、话术,诱导未成年人不停购买盲卡包。文章指,未成年人沉迷的背后,也存在「商业陷阱」与监管滞后的问题。文章还引述律师观点,称盲卡通过话术诱导消费,有违法之嫌,建议相关部门应当给盲卡盲盒出台严格的规章制度。
此外,都市快报报导,泡泡玛特官方商城小程序多次弹出相关商品的补货通知,同时在天猫官方旗舰店、抖音潮玩直播间等也大量放货。而供大于求,直接导致二级市场价格大幅下跌。
香港媒体指出,受报导及补货影响,在港上市的泡泡玛特、布鲁可等盲盒概念股逆市下挫,泡泡玛特股价20日最多曾跌6.6%,布鲁可20日收市亦跌9.7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