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月薪2万(人民币,下同,约2750美元),吃不起三、四十元一条的吐司,随手抄起一个欧包,发现比肩上的帆布包还贵,在一片「面包刺客」的吐槽声中,一些中国年轻人却在高价抢购手作面包,售价140元的吐司,要提前半年抢购,他们仍然疯抢,有人甚至买了三台冰箱囤货,还形成了自己的「粉圈」。对他们来说,比起口感,买面包更讲究的是颜值和「心情」。
面包刺客 谁在抢购
今年1月22日,白领周琪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收到了「开团提醒」。每日人物社报导,她用最快的手速购买了两个米面包,一个番茄猪肉脯吐司,一个抹茶卷,一个碱水包,五个面包,加上10块运费,一共83块钱。伴随着付款信息一同来到的还有订单单号:2270号。她算了算时间,「估计要等到今年夏天才能吃到了」。
「拼手速」与「等待」是手作面包爱好者的常态,尤其出现在购买热门店铺的面包时。周琪选购的这家手作面包店叫「不晚」,来自武汉,有网民发帖说自己只晚了两、三分钟,就排到了3000多号。
报导指出,为了能抓住更多面包爱好者的胃,手作店铺们不断卷更好的原料与更有特色的风味。面团里的食材愈放愈多,有网民发现自己常买的一家手作面包店快把面包做成了「包子」,光是碱水球这一款基本的面包,里面的馅料就提供了茶树菇小龙虾肠芝士、川香贡菜小甜肠、脆脆藕麻辣牛肉等多种口味。
从事金融工作的林语喜欢到处搜罗和打卡新的面包店。最近一年,林语发现来北京开店的面包店愈来愈多。以网红品牌进京必争的合生汇为例,就汇聚了南韩来的排队大户「黄油与面包」(BUTTERFUL&CREAMOROUS),以及新近火起来中国品牌「UH祐禾」、「石头先生的烤炉」和「JOJO丹麦下午茶」。
去年11月初,「石头先生的烤炉」新开业,凭借全场五折的力度吸引了众多顾客排队,由于太火了,店铺还把不同面包的出炉时间做成排期表立牌,放在门外。而「黄油与面包」排队已是常态,最火时甚至还有北京之外的「县城贵妇」找代购、跑腿购买。
对林语和一部分都市年轻人来说,比起口感,买面包讲究的是颜值和「心情」。林语走进「JOJO丹麦下午茶」,就被店铺北欧风的设计吸引了,这家店用编织篮放置面包,在暖黄色灯光照射下,一派北欧田园风情。于是她激情下单了50多元的面包,给举着红心的小猫购物袋拍了照片后回家了。
据艾媒咨询,2024年中国烘焙食品零售市场规模已达6110.7亿元,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8595.6亿元。一块面团的生意,空前热闹了起来。
独特口味 物稀为贵
说到底,面包是一款食物,将手作面包送上「神坛」的,也是不同于线下连锁面包店的独特口味。大多数手作面包店会将自己的原料公开,用料愈好愈容易吸引顾客,比如法国进口的面粉,英国进口的奶油,还有新鲜采摘的果蔬。除了口味与创意,有限的生产力还为手作面包增添了物以稀为贵的附加值。
手作圈流传着一个关于面包的「秘笈」:冷冻即永久,如果及时把这些面团冻起来,那它们的保质期可以无限延长。这些变得硬邦邦的面团也被称为「僵尸面包」,在社交平台,有人专门低价收这些二手面包。
手作面包在互联网上的走红,也让更多爱好烘焙的年轻人产生创业热情。去年夏天,95后面包师李李独立创业,在寿光拥有了一间80平米烘焙工作室,与传统线下面包店不同,整间工作室都是「后厨」。在社交平台,一个人开面包店的话题很受关注,李李经营着两个帐号,发布自己做包的日常VLOG。
社交网络正在改造烘焙行业,让一批更具「网感」的独立店主收获流量,从而卖更多面包;一种类似追星「饭圈」的风气也在手作面包圈滋生着。
除了手作面包,贵价连锁面包店也在被网络改造,他们靠更漂亮、更吸睛的店内视觉设计吸引顾客拍照,吸引年轻人打卡、并在社交平台上传播种草照片。比如,新一代网红面包店代表「黄油与面包」就完成了进化,标志性的萤光绿纸袋子,让从未走进店铺的人也印象深刻,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,吸引年轻消费者们进店打卡。
(文中周琪、林语、李李、杉杉为化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