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、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10月18日病逝北京,享年103岁。这位跨越一个世纪的科学巨擘,告别仪式24日上午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,万人长龙含泪送别,会场内外人潮不断,鲜花与泪水交织;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则以诗寄哀思。

综合媒体报导,清华大学发布消息,当日上午9时,杨振宁先生的遗体安卧于鲜花与翠柏丛中,身上覆盖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,象征他毕生对国家科教事业的卓越贡献。告别现场庄严肃穆,悼念的人潮一波接一波。清华师生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鞠躬致敬,场外更排起数十公尺长的队伍,民众含泪送别,场面动人。
在告别式内场,家属位于左侧前排,杨振宁的妻子翁帆身着黑衣、佩白花,神情哀戚,站在家属代表的第一位。她身边是杨振宁的子女与后辈,许多人特地从海外赶回北京,陪伴至亲最后一程。据现场画面显示,八宝山礼堂内花圈环绕,落款遍及清华、北大及中科院等单位,反映出杨振宁在科学界与学术界无可取代的地位。
而在告别仪式举行当天,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、文学家莫言也以诗寄哀思。莫言在其微信公众号「两块砖墨讯」发表手书诗作〈悼杨振宁先生〉:「港岛悲闻坠大星,满天秋雨叶飘零。先生原本仙乡客,归去犹留百世馨。」落款为「晚生 莫言」。他并回忆与杨振宁四度相见的情景,表示将来或再撰长文追忆。

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情谊可追溯至2013年,当时杨振宁与莫言在北京大学举行「科学与文学的对话」。对谈中,杨振宁问:「若爱迪生来到今天,哪样东西最令他惊讶?」莫言答:「手机。」杨振宁笑着说:「我也同意。」那场对话结尾,莫言以「青春万岁」寄语青年,杨振宁则以「自强不息」回应,两人以不同领域之光照耀后学。
当日也有不少重量级好友亲临现场。86岁钢琴家刘诗昆专程赶赴北京,为老友送别。据悉,两人因翁帆举办慈善钢琴音乐会而相识,私下往来甚笃。杨振宁生前在病重期间仍有友人探望,据南开大学教授葛墨林院士透露,最后一个月他已难以言语,只能通过翁帆用小白板简短沟通。
同时,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也开放缅怀室,连日来前来悼念的民众络绎不绝。寒风中,抱着鲜花的长者、教师与孩童排队吊唁,不少清华园居民与老同事亲临致意。一位92岁的钱女士坐着轮椅而来,她的丈夫是杨振宁在西南联大的同学。
从「宇称不守恒」理论到「杨-米尔斯规范场」的创立,杨振宁推动了20世纪物理学的革命,被誉为与爱因斯坦比肩的理论巨擘。回国后,他投身清华教育,推动中外学术交流,以行动诠释「科学报国」精神。人们口中的「杨先生」,早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。


